后信息时代的人,认识和了解另一个人,已经不太需要直接打交道。社交媒体、兴趣群组、问答社区,到处都是对方留下的信息。只要不是完全匿名,互联网搜索能力强一些,就能多多少少了解一个人的兴趣和观点。
这些在网上的痕迹,逐渐拼凑出对这个人的大致画像。这也是为什么京东和淘宝,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。宝妈+30岁,就会推荐婴幼儿商品;中年男+40岁,钓鱼竿就常出现在首页。
进入AI时代,互联网商业的标签体系和推荐系统,精准度会提升到令人赞叹甚至恐惧的程度。
随着人群越分越细,描述人群的标签也会越来越多。越多的标签,越能精准踩中每个群体的共性。因此,在万物互联的时代,每个人都能找到所属的群体,精确匹配,找到自己的“精神故居”。
但这带来一个严重问题:人们开始依赖标签去认识网络上的事物——从商品、兴趣,到服务、个人。这套标签系统在商业上是高效的营销工具,但在社交或社会治理层面,却可能带来负面后果:个人原子化 + 社群碎片化。
一个人本是多维度、动态变化的,现在却容易被一组标签简单概括。副作用很明显:社交中的新人类,将逐渐失去深度沟通和交往的能力——原因很简单,不需要了。
如果想用最小成本结交志同道合的人,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标签相同的人。而传统社交受限于物理空间,主要是熟人社交,你的标签就是身边人口中的口碑。
做人做不好,口碑就差,除非你特别擅长掩饰。
但在互联网上,标签是自己填的,也可以是精心策划的。
所以标签系统的另一个副作用是:每个人头上的标签,都可能是虚假的、名不副实的。你看到的,只是对方想让你看到的那一面。一个人本想用最低成本找到同好,却又无法确认标签是否真实,结果只能试探着接触。
到最后,标签系统反而削弱了人们的社交意愿。可信息时代又无法退回熟人社交的模式。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,岛与岛之间修了公路,但路通不通、好不好走,谁知道呢?大多数人,宁愿在自己的岛上晒太阳、钓钓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