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ynx
lynx
发布于 2025-08-29 / 31 阅读
0
0

时间去了哪儿

这些年,总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。
一转眼就是春节,再一眨眼,暑假又到了。
仿佛只有在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,时间才会按下暂停键,让我得以喘息片刻,回望一下来时的路。

春节的暂停,是因为要安排回老家陪父母;暑假的暂停,则是为了规划汤总的假期行程。而其余的日子,时间就像悄然隐入了生活的背景音里,无声无息地流走,不留痕迹。

其实,我的生活并不算忙碌。孩子渐渐长大,学业上不再需要我事无巨细地操心,工作也早已步入正轨。可奇怪的是,时间却怎么也“留”不住了。

怎么个留不住呢?
我记不清整个六月做了什么,也想不起五月经历了什么。往前推,几乎每个月都像被橡皮擦轻轻抹去,连一件值得回味的事都找不出来。

换句话说——我的生活,正在变得“没有记忆点”。

反观汤总的生活,却处处是印记:
一个学期接一个学期,有考试、有比赛,暑假还有层出不穷的新游戏、新项目。
他的日子像一场赛车游戏,每过一个CheckPoint,系统都会自动记录成绩、更新排名。
而我的生活,却像在一条没有路标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,既无起伏,也无回响。

仔细想来,我的时间,其实是被悄悄“偷走”的。
而且,是内外夹击,双线失守。

第一重偷盗,来自外部:注意力的溃散。

短视频,是最大的“惯犯”。
刷小红书、逛B站,点开一个视频,本是冲着某个具体内容来的,结果手指一滑,一个接一个,不知不觉就滑了半小时。
等终于回过神来,才发现:第一个视频的内容早已模糊,后面的全是算法投喂的“意外收获”。

这像极了开盲盒——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,而正是这种“未知的期待”,成了多巴胺最高效的催化剂。
但短视频比盲盒更隐蔽,也更“暴力”:它不靠仪式感吸引你,而是用无限推送,精准狙击你的兴趣点,让你在“再看一个”的心理暗示中,彻底失守时间防线。

第二重偷盗,来自内部:对虚无的焦虑。

我不知道,这是否就是中年特有的彷徨。
但确实,工作中的成就感在消退,生活中的新鲜感也在钝化。
曾经让我兴奋的事物,如今带来的刺激越来越微弱——感官的阈值在不知不觉中被拉高,快乐变得稀缺,意义感却愈发模糊。

我仿佛从一个冲锋陷阵、渴望建功立业的士兵,慢慢变成了一个在寂静中与虚无对峙的斗士。
不甘失败,却也看不清对手是谁。

记得三十岁时,只要听说一个划时代的新技术,我会立刻搓搓手,一头扎进去研究。
可到了四十岁,精力和心气都不如从前。
每天真正“能量满格”的时间,只够应对最紧要的事。
剩下的时间,为了逃避那种空落落的焦虑感,我便主动把注意力交了出去——交给短视频,交给碎片信息,交给一切能让我“暂时忘记时间”的东西。

在短视频的世界里,时间是没有锚点的。
画面与声音不断涌入神经系统,多巴胺一波接一波地释放,现实的重量、时间的流逝、内心的空洞,都被暂时驱赶到角落的阴影里。

直到——息屏的那一刻。
黑暗中,手机显示的时间赫然跳入眼帘,我才猛然惊觉:
又一个下午,消失了。


后记:

也许,对抗时间被偷走的最好方式,不是更用力地抓紧它,而是为它创造值得被记住的刻度。
比如一次认真的对话,一次专注的阅读,一次放下手机的散步,或是一篇像此刻这样,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文字。

时间从不曾真正消失。
它只是在等待我们,重新为它赋予意义。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