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上学的时候,老师要求写日记。刚起步,找话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。
如果写吃喝玩乐,怕被老师说不务正业;如果写心里话,又不想让父母看到。对生活的观察也不够细致,偶尔有些心绪堵着,却不知道该怎么描述。
想来想去,只能写些大而空的话题。
比如写哲学、写历史,写一些社会问题或国家发展的思考。全是宏大的、形而上的内容,没有细节,也没有感情。
那时候,读鲁迅的书可以,但读朱自清就觉得寡淡无味。比如语文老师津津乐道的那个爬过马路中央栅栏的蹒跚背影,我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作者的用心,更别说《荷塘月色》这类像白开水一样的散文了。
后来我买了一本日记本,依稀记得是蓝色的硬壳封皮,有七八百页。
从那天起,一天一页,不再是为了交作业。话题也慢慢变得丰富起来。
比如写一个男同学在篮球场上跟我偷偷较劲,原因竟然是他误以为我是他的情敌,在追求他心爱的姑娘。
比如写某个副科老师穿得有点清凉,被男同学们在背后议论。

整个中学阶段,我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。那本百无禁忌的日记,记录的也都是百无禁忌的话题。
工作以后,慢慢就不写日记,开始写博客。
起初是在新浪博客、腾讯博客这样的平台,都是匿名的,话题也比较随意。也正是因为随性而发,交到了不少博友。
到了熟人社交的时代,感觉又回到了初中写日记的阶段。周围都是熟人,发个朋友圈、发个说说,都得琢磨谁会看到,看到后会怎么想。
回头看,最敢说实话的时候,大概就是那个对着蓝色日记本,什么话都敢写的年纪。